当前位置: 无限 > 正文

他手握80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他又哭到吐血

北京,崇祯的悲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困了大明京师北京,此时的大明朝廷早已被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军队吓破了胆,廷议上拖拖拉拉,二月初八北京的门户太原失陷,到三月初朝廷才商量好派人出去征调外围的明军回援。

此时的大明手下还是有不少的军队,近的有山海关外的吴三桂部,山东的刘泽清部,刚刚收复湖广的左良玉,手下更是拥有几十万的大军,然而最终只有吴三桂部开拔回援,他们三月上旬出发,走到二十日的时候已经晚了,就在前一天北京被破,等不来援军的崇祯皇帝绝望地杀死自己的后宫嫔妃,在煤山上的一棵老槐树下自缢而死。

左良玉:真以为我手握八十万大军?

这个时候左良玉在做些什么呢?《明史》记载他的部队列队时能将武昌城外各个山头站满,每座山头都是不同颜色的旗帜,大军经过的时候地殷如雷,声闻数里。然而坐拥大军的左良玉此时却无视了身边同僚劝他北上救援的建议,隔岸观火起来,领着手下的部队龟缩在安庆,坐视李自成和张献忠部烧杀掠夺,甚至连宗室亲王之一的楚王被张献忠抓住沉了大江他都不为所动。

真实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开动脑洞,假设一下左良玉有幸见到拿破仑的话,两人可能会有如下一番对话:

拿:我点子有点背,二十万人打俄罗斯,结果全完了。

左:你还好,我八十万人隔着条几千米的大江都瑟瑟发抖,压根不敢前进一步。

拿:这么惨?!真是太不幸了!

左:想当元帅的士兵们都死光了,八十万个民夫上阵跟送人头有啥分别?

拿:噢!秒懂!我因为这个在滑铁卢也是遭够了罪。(举起酒杯)来,朋友,干了这杯波尔多葡萄酒!敬我们的遭遇!

左:敬死去士兵!(放下酒杯)陛下也请你尝尝我们的武昌特产周黑鸭!

拿:噢!很好!很美妙的味道!

左良玉这么怂,对宗室亲王见死不救,这可是大罪啊。可此时左良玉没法不怂,因为他手下没人,《明史》记载他和李自成从河南一路打到湖北,麾下精锐的亲兵大将死了大半,后来手下的部队都是沿途抓壮丁抓来的,可以参考一下KMT解放战争末期部队抓的壮丁是什么战斗力。

此时对面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的人马,都是经年以来和明廷军队作战不断从失败中积累起来的精锐部队,两下比对,左良玉这边的乌合之众简直毫无胜算。而且左良玉此时年纪大了,一连串败仗下来心气也没了,不再是当年一腔热血东征西讨的豪杰了,他只想握着军队来自保,不再有进取的雄心来。

所以哪怕是后来明廷南迁,镇守武汉坐拥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部,也不过是一支还没来得及整编毫无战斗力的部队而已,号称“百万”然而有名无实。以当时久遭战火波及的湖广,怎么可能供养得起一支能攻善守的几十万大军?

那些年,那些被崇祯坑过大臣

左良玉没有率军北上救援京师,一则是他心知力量不足,其二估计是对崇祯也有不满。

崇祯皇帝虽然勤奋,然而志大才疏,自己没多少军事才能,又对手下领兵的大臣武将处处掣肘,而且还和运输大队长常先生一样喜欢越级指挥,常先生有神微操之“死亡电报”,崇祯也有“死亡圣旨”,孙传庭在李自成已成席卷之势的中原好不容易稳住了阵脚,崇祯数次神操作使得孙传庭以新募之兵对敌,一败再败,最终在潼关战死,孙传庭的死,直接宣告中原唯一成建制对抗李自成的明军消失,南北门户大开,李自成后来可以很顺利地攻入北京,所以《明史》中就有“传庭死而明亡矣”的这么一段感概。

此外一代名将卢象升,以一介书生而投笔从戎,屡次率军击退清兵,然而崇祯对他并不信任,放任手下切断象升粮饷,借故调离他的部队,致使名义上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部,实际上只能以不到万人独力面对清军猛攻,卢象升战死后崇祯居然还听信谗言以为卢象升只是假装逃跑不予抚恤。

孙传庭死后,崇祯也是以为他逃跑了,迟迟不发抚恤。

崇祯对下刻薄,杀起大臣跟太祖皇帝相比也不逊色,根据不完全统计,崇祯一朝光各地巡抚被杀的就有十一人,还有一人还没来得及抓来问罪便提前自杀了,仅仅十七年的统治,崇祯就换了足足五十任内阁,十四个兵部尚书,后来的人估计连交接的文件都没看完就又倒台了。

如左良玉这样统兵在外的大将,对这样一位极具控制欲的皇帝,估计是又怕又敬。怕的是什么时候就会被皇帝下旨清算,敬的是这位皇帝确实呕心沥血十数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国政,所以在听到崇祯死信的时候,感伤的左良玉才会悲从中来,当众“恸哭”。

左良玉结局

《明史》中记载,南明朝廷掌权的马士英、阮大铖两人顾忌左良玉出身东林党侯恂门下,而且时任湖广巡抚的何腾蛟以及留在江西的总督袁继咸都与左良玉亲近,面对左部的军事压力,两人如坐针毡。于是表面上寄书信过去和左良玉修好,暗地里则在紧锣密鼓地防备着,命人修建板矶城作为西边的防御屏障。左良玉听到这个消息后冷笑道:“西边有什么人需要这样紧张地防备呢?不过就是防备我罢了!”

顺治二年,在监军御史黄澍的策划下,左良玉决定以拥立崇祯皇帝太子的名义起兵,东进南京“清君侧”,大军到了江西九江时,他邀请朋友总督袁继咸加入自己的队伍,袁不愿意,左良玉部将偷偷进城放火,看着城里冲天大火,已经重病的左良玉痛苦概叹:“我对不起袁公!”吐血而死。

此事还有件插曲,左良玉死后其子左梦庚投降了清朝,将袁继咸献给了清廷,面对清廷的招降,袁继咸不为所动,仿效文天祥狱中作《正气歌》,他也作了一篇《正性吟》:

天地治乱,理数循环。湛兹正性,鼎鼎两间。有怀乡哲,炳耀丹青。维唐中叶,秀耸二颜。越在宋季,文山叠山。成仁取义,大德是闲。哀我逊国,方黄臭兰。名成族圮,刚中良难。淑慎以往,学问攸关。我心耿耿,我气闲闲。从容慷慨,涂殊道班。居易俟之,敢幸生还。

顺治三年,不屈的袁继咸被害。乾隆四十一年,为表彰他的忠贞,清廷追封袁继咸谥号“忠毅”设庙祭拜。

结语

左良玉晚年拥兵自重,有权臣之心,可好歹至死都为明臣,比起他儿子一战未经就投降清朝,似乎在气节上还有可取之处。然而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没有很好地培养儿子的三观,在民族危急时左梦庚以民族前途作为投名状,拱手让出长江防线致使南明崩盘,作为父亲的左良玉实在是难辞其咎。

后人读史,只能感慨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各有想法的,国难当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后来的李定国、郑成功那般矢志抗清,至死不渝。但反过来,正有了左家父子作比较,才更能显出李、郑等一众抗清志士们的英雄气概吧。

最新文章